豪侠列传:南海十三郎(The Mad Phoenix)

摘要

不写剧评的观众不是好作家。

看戏也要讲缘分

记得是小学还是初中的时候,我就在电影频道看过《南海十三郎》(1997拍摄,普通话),当时给我幼小的心灵以极大的震撼。后来到2009年左右,又在网上看过春天话剧社不知某年演出的现场录影版(粤语),更是如获至宝,之后几年好像看了大概二十几遍,越看越有味道。

今年偶然的机会了解到舞台剧版又要巡回演出了,本来打算看5月21日的深圳站,但是因为其它原因没有成行。但是不久之后,又看到了加演广州站的消息,于是早早的买了票,昨天晚上终于在现场看了一遍,也算是了了一桩十几年的夙愿,正所谓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啊。
1997版电影剧照

人物关系

编剧:杜国威
主演:谢君豪。
年代背景:1920~1980 年代
活动地域:
广东南海县(今广州荔湾、佛山南海禅城)、上海、香港

南海十三郎:原型江誉镠,粤曲名编剧。
图片发自简书App
薛觉先:原型薛觉先,粤曲名家,“粤剧伶王”,开创“薛派”。

唐涤生:原型唐涤生,粤曲名编剧,生于珠海唐家湾。代表作《落霞孤鹜》、《紫钗记》、《帝女花》、《蝶影红梨记》、《再世红梅记》。剧中与十三郎亦师亦友,皆是性情中人,对手戏精彩绝伦,不过二人的师徒关系,并无直接史料,为艺术加工。

太史公:十三郎之父。南海巨商、士绅,性豁达、好美食、好戏曲,喜结交各路人物,人称赛孟尝,娶了十二个老婆,子女众多。
晚景凄凉,文革中批斗绝食而死。

梅仙:十三郎侄女。家道衰败、流落风尘,后来成为电影明星,与十三郎互有提携,中年重病早逝,逝前皈依宗教。

Lily:上海千金小姐,与十三郎是香港大学同学,舞会上一见倾心,从此牵绊一生。

任惜花:一个很烂的编剧,代表趋炎附势的世俗主义

马老大:一个很烂的戏曲演员、老板

痴情赢得是凄凉

全场三个小时下来,观众基本上是一路爆笑下来的。
但这确实是一部彻彻底底的悲剧,大悲剧。

第一悲:痴情无果,独钓寒江。

一见钟情的人有的是,痴情一生的人不多见。
图片发自简书App

心声泪影女儿香,燕归何处觅残塘。
红绡夜盗寒江雪,痴人正是十三郎。

无论是真实的原型,还是剧中人物,无处安放的痴情都化成了剧作家笔下的作品。《寒江钓雪》、《心声泪影》、《梨香院》、《女儿香》、《梁红玉》、《燕归人未归》、《李香君》,哪一部不是有情有义,以情感人,哪一部不是剧作家滴血写成呢?

第二悲:英才折损,浮萍无根。
明面上,十三郎和唐涤生一对师徒,一个早逝,一个疯癫,盖世才华宛如流星,人生际遇无不令人唏嘘。暗地里,马老板、任惜花之流却总能如鱼得水、风生水起。

从南国到上海,从北疆到南国,落魄上海,冻死香港,风雨飘摇如浮萍,这就是大时代中的大多数。
图片发自简书App
第三悲:家国破败,百年血泪。
高门大院的太史第,高官显贵云集,英雄名角际会,蛇羹宴,丝竹局。不起眼的小舞台、小剧社,养活了一帮艺人,也养活了艺术。
这些地方不仅有温情的记忆,更是滋养艺术家的沃土。

乱世动荡,府第凋零,舞台不存,也就到了曲终人散,各奔东西的时候了,旧主们只能哀吟“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 一旦天下承平,自然又会有新主大摆流水席,重现灯红酒绿。

壮怀如我更何人

全剧写的都是离别情,绕不开的则是家国情怀。
虽然出身士绅家庭,在儒家传统的浸染中成长,但是大时代无可避免的在十三郎身上留下烙印。五四运动以来,整个中国的知识阶层都或多或少地受到民族主义潮流的影响,这也就解释了后面的剧情,艺术创作上坚持大仁大义,抗战时期毅然去前线演出,流落香港时调侃讽刺英国总督等等。

本剧的高明之处又在于,主角虽然有浓烈的家国情怀,却始终和政治保持距离,基本上属于边缘中的边缘。这不正是大时代下小人物的真实处境吗? 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多少都有点以天下为己任的调调,但是鲜有几个人能真的有携天下而行豪气,鲜有几个人能做到视金钱如粪土。且不论有几人可以真的混进体制内,就算是谋得红顶乌纱,也多是为稻梁谋,不倾轧害人已是难得,遑论有所作为。

但愿梦来不必醒

本剧从始至终,其实隐含着很多处宿命论的调子。
例如天才要么早逝、要么疯癫的偈语,三哥浪荡公子、侄女沦落风尘的设定,老揸以声成名、晚年却破声的无奈……

同时,主角在最潦倒之时,依然高举反宗教主义的大旗的。
通过这条线索,编剧再次丰富了十三郎的思想内涵:即使是在极端恶劣的生存条件下面, 他并不会屈从于任何权威(这方面如果对于文革史稍有留意的话能更好理解),或者这就是杜国威希望能与“全港编剧共勉”的东西,十三郎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造诣和品味(对马老板、任惜花之流的极端鄙视),还有自己的一套完整信仰体系,一家价值评判标准,是一个完全独立自由、大写的人。

这一点,通过梅仙的对比,显得更有张力,大多数剧评人并没有关注到。 由于从小缺乏教育、也极度缺乏家庭温情,人生际遇也多是在灯红酒绿的浮夸世界,梅仙是没有机会、也没有意识要去构建自己的心灵世界的。所以,当她不再受宠、远离闪光灯,远离众人的殷勤、独自面对疾病和自己的时候,投入宗教的怀抱,成为无比虔诚的基督徒,也是顺理成章的事。现在大部分的演艺界人士不就喜欢结交仁波切吗?这其实无关智商,越是灯红酒绿的地方,越需要宗教关怀,古今皆然。

总之,十三郎的下半生基本上在疯癫中度过,还好“疯得够清醒”。
你说是避世也好,自我麻醉也好,还不如说是自我保护。自我放逐于江湖,远离浊世,远离浊世的人和事,那些积极入世之徒,又有几个能永保赤子之心,他至少可以怀抱“雪上白凤凰”,自己干净。

新版舞台剧的不足

1.一见倾心过于单薄

从比重上看,十三郎与Lily的感情戏偏少,上来就一见钟情,处理得太简单,起承转折的节奏也把握得比较零散,过于突兀。这块虽然大体上继承了原版舞台剧、97电影版的底子,但是总感觉这一版的处理不好。也许是我不大喜欢这一版的Lily,呵呵。

2.薛觉先的扮演者

早先看的现场录影版,薛觉先这个角色的印象很深,到后来才知道,表演者是真正的粤剧演员,印象中已经去世了,可惜!

现在这个版本的扮演者,总体感觉阳刚有余,柔性不足,整体表情偏硬,形象上不似伶人,几段关键的唱腔的味道都不大对。

3.龙套服装设计

这部舞台剧中的一众龙套其实非常重要,不仅作为“说书人”的角色承上启下,而且还担纲其它多个配角。但是感觉这个版本的服装,设计感觉不太好,一是色调偏暗,二是用了多个色块拼接、感觉花哨,总之是另外比较奇怪。

总评

个人认为,《南海十三郎》是自昆曲《桃花扇》、小说《红楼梦》以降,以离情写兴亡的惊世之作。
限于体裁、篇幅以及语言的关系,虽偏于小众,仍不可忽视作品本身承载的人性关怀和世界格局。

二十几年150多场演出就要划上一个休止符了,希望以后也有好的作品能书写我们这个时代的故事。

图片发自简书App

扩展阅读

相关阅读

电子书:《香山艺术评论》

欢迎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获取最新动态,读者交流 QQ 群:338272982 。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