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coln Research:电影评论|灵魂解码《林肯》

在伟大领袖们的脚步声中,我们可以听到历史的滚滚雷声。——理查德·尼克松

概要

《林肯》由普立策奖得主Tony Kushner担任编剧,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执导,丹尼尔·戴·刘易斯等主演,2012年11月16日在上映。影片讲述了林肯在最后一段生命历程中结束南北战争、重新统一美国、推动废除奴隶制的故事。

实话说,大概3年前刚看这部片子时,其实没有什么感觉,甚至略显乏味。可能是随着哲学史观的一些变化、生活阅历的加深,慢慢对于这部片子的理解也越来越深,现在它的地位在我心目中是属于圣殿级的史诗作品。

这篇影评算起来已经酝酿了两年以上,今年又反复重看了N遍,每一次都能揣摩出一些新意,感觉是时候总结一下了。2016年07、08月,正式开始构思、完成第一稿提纲,09月03日~04日,完成第一稿写作。这一版算作概要,如果机缘成熟,还想针对其中一些专门问题作深入挖掘,希望能写成一个系列。

一、艺术风格

1.1 镜头

全剧的时间跨度为1865年1月~1865年4月15日,合计约100天左右。即南北战争的最后的僵持阶段,但是包含了结束战争、重新统一、通过宪法第十三条修正案、林肯遇刺等诸多重大事件。

第一个镜头就是战争中的肉搏画面,血腥、残酷、压抑,虽然通过随后一段士兵与总司令的对话稍微缓和了气氛,但是基本上奠定了全剧阴郁的镜头风格。剧情场景设定上,大部分都发生在室内,因而人物的特写镜头特别多,喜欢借用装饰、光影变化表达人物情绪,表情刻画非常细腻。

总的,导演并没有致力于恢弘的叙事套路,少数几个重大战役的镜头也更多是为了起承转合,推动剧情的发展。第一遍粗看的话,也体验不到英雄史诗的味道,而且由于时间被高度压缩,镜头切换节奏很快,跳跃的地方很多。

1.2 音乐

基调是古典主义音乐风格,钢琴、小提琴大量应用,还大量使用了南北战争时期美国的民间小调、军乐队、歌剧等音乐元素,典雅而不失历史现场感动。
另外,道具音效也颇具匠心。比如时常出现的林肯的表的滴答声,据说这是斯皮尔伯格专门跑到博物馆里,录制林肯当年所使用的手表的走时声。

1.3 台词

本片的台词鉴赏至少都需要一篇专文的厚度才能完成,可以这么说,这是一部依靠精彩对白支撑的电影。最主要的对白主要发生在众议院,各派力量围绕是否通过法案展开了有序、激烈地质询、演讲、辩论,原来吵架还可以玩得这么有艺术,堪称一部教学片。

此外,第一家庭内部的生活对话、总统幕僚团队的决策会议、林肯与各派别领袖的观点交锋、南北双方的和平谈判以及林肯那些个风趣幽默的小段子。

1.4 色彩

主色调:忧郁
影片的整体基色几乎沉浸在一片灰蓝色的幽暗之中,这个印象表面上是为了表达战争的残酷血腥,现实中推动法案的强大阻力。作为一部传记电影,导演并没有忘记告诉观众,这其实一部悲剧:主人公正在一步一步迈向死亡。


在剧情发展的关键时刻的时候,很多次都从昏暗的室内切换到室外,难得一见的阳光,映衬着白云、绿草,鲜亮明媚,配上欢快的背景音乐,颇似点睛之笔。
(img)

二、故事剧情

2.1 主线:废除奴隶制

奴隶制在美国可谓由来已久,甚至从北美殖民地开创之初就已经存在,独立战争之后的1787年宪法还予以合法化,伴随着西部殖民扩张和产业革命,甚至得到了发展壮大。截止到南北战争之前,1860年奴隶增长到近400万人,其中3/4在种植园里劳动。奴隶在美国南部的总人口中占1/3上下。

电影剧情的主要是背景是:南北战争后期,林肯致力于促使国会(众议院)通过针对美国宪法的第十三条修正案,即废除奴隶制法案。围绕着该法案,战争双方、各党派代表人物展开了激烈的博弈。

2.2 第十三条修正案

比起中国人民熟悉著名的《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第十三条宪法修正案并不为人熟知。1787年美国宪法诞生及其后近230多年的成长历程,宪法典之后发展出已生效的27条宪法修正案,为这个民族国家提供了一个稳固的制度框架。

宪法在这个法律帝国圣殿中居于雷打不动的王冠似的统治地位,是一切行为的牢固基础,是一具有基础性、权威性和准宗教性的文本。

依据美国宪法第5条规定:其唯一正式修改宪法的形式是宪法修正案。宪法修正案是美国宪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美国宪法制度额基本发展路径及方向。

另外,为了体现宪法修正案的权威性,其修改门槛极高:由国会两院(参议院、众议院)各以2/3多数议员认为必要且通过后提出,或由3/4多数的州议会或3/4多数的州制宪会议批准。

从法律地位上说,《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属于行政命令而不是宪法范畴,只需要林肯总统签署即可生效,最多也只能代表这一届政府的主张。如果需要永久地废除奴隶制,就必须对1787年宪法作出修正,这就是林肯在战争后期甘愿冒着政治风险,也要推动法案通过的原因所在。

美国宪法第十三条修正案的文本如下:

1
2
3
4
5
6
AMENDMENT XIII
SECTION 1. Neither slavery nor involuntary servitude,except as a punishment for crime whereof the party shall have been duly convicted,shall exist within the United States,or any place subject to their jurisdiction.
第一款 合众国境内或属合众国管辖之任何地区内,不准有奴隶制或强迫劳役存在,唯有以对业经定罪之罪犯作为惩罚者不在此限。

SECTION 2. Congress shall have power to enforce this article by appropriate legislation.
第二款 国会有权为实施本条而制定适当之立法。

2.3 角斗场:众议院

剧情设定的主要空间背景是:国会参议院议事大厅。
为了便于理解,我们需要梳理一下美国政治制度体系的关键组成部分。

美国宪法体制简图:

近200多年以来,该制度体系的内容和技术细节一直都在调整,展开来说非常复杂,但是核心框架和设计内涵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实行普遍的直接选举制
  2. 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互相监督,立法机关居于治理核心地位。
  3. 参议院:定额100名,每个州选2名参议员,6年一任;
    每2年改选1/3,主要关注外交、国防、重要人事任命等;
    承袭古罗马元老院(Senate)之名。
  4. 众议院:按照州的人口数,按比例分配,2年一任,2年全部改选一次。除了广泛的立法权,还特别包括弹劾政府公职人员(包括总统),『所有将增加岁入的法案应由众议院首议』,参议院无权提案征税。
  5. 总统:掌握行政权,作为政府首脑负责组阁,同时作为军队最高统帅。通常(非宪法定义)是所在政党领袖。
  6. 司法:奉行司法独立原则,法官行使审判权。
    美国宪法没有直接提到美国联邦最高法院是否有司法审查权。但是通过的马伯里诉麦迪逊案(1803)的判决指出,美国联邦最高法院有权宣布某个法律违宪而不被采用。因而剧中的一次讨论中提到,林肯签署的《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可能被最高法院推翻,是有事实依据的。

综上所述,剧情背景中,虽然修宪法案已经在参议院通过,并且共和党当时也占据了政府和国会的优势地位,但是要达到在众议院通过的门槛,是有非常大难度的。

对于国人来说,最需要理解是议会运作中的很多术语:动议、附议、陈述、辩论、表决等。这方面建议最好先读一读美国人自己写的《罗伯特议事规则》(Robert’s Rules of Order)这本书,它就像一部设计良好的机器一样,能够有条不紊地让各种意见得以表达,用规则来压制各自内心私利的膨胀冲动,求同存异,然后按照规则表决。这种规则及所设计的操作程序,既保障了民主,也保障了效率。

2.4 拉票是一门艺术

林肯竞选连任第二个任期两个月之后,开始快速推动法案在国会通过。

为了在最后的投票环节达到2/3的多数,林肯团队展开了疯狂地拉票活动。
这部分剧情是最受争议的部分,虽然史实未必如此,但是估计也差不到那里去。

战略上,促成了共和党内的空前团结

1)协调众议院党团
充分信任、倚重““党鞭”,确保共和党议员可以一致行动
2)巩固共和党内保守派支持
同意任命保守派领袖为总统特使,与南方邦联接触,展开秘密和平谈判,安抚保守派要求迅速结束战争的诉求。
3)团结共和党内激进派
林肯属于保守派,而激进派的诉求包括彻底废除奴隶制、严厉惩罚南方邦联、赋予黑人投票权等一系列在当时比较“激进”的政策主张,显然是与林肯的施政纲领是冲突的。甚至于私人关系方面,激进派领袖斯蒂文斯,曾经领衔调查第一夫人的“财务问题”,因而两家人的关系一度很僵。
林肯凭借个人的人格魅力,亲自与斯蒂文斯沟通,互相妥协,在宪法修正案的问题是达成了战略合作。

战术上,针对民主党议员展开全面公关

由国务卿苏华德亲自领导,成立了一个秘密的“拉票小分队”。
特别针对60多名即将届满的民主党众议员,实施全面地地下公关行动,力求再争取中间摇摆的、关键性的20张赞成票,从这个角度看,这些行动又是战略性的。
1)直接金钱贿赂
能用钱解决的绝不多说半句废话。
2)间接职务贿赂
利用林肯政府掌握的人事任命权,为即将失业的众议员提供“工作机会”。
3)其它政治利益交换

最后关头,林肯亲自出马展开温情攻势

对于关键少数票,林肯亲自出马,或邀请面谈,或登门拜访,一家一家作工作,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总统当得也是没谁了。

三、人物形象

多数历史书籍写的都是历史事件,只是偶尔写到在历史上起了作用的人物。

这部电影的成功之处还在于,以林肯为中心,塑造了一批该时代的精英人物形象。

3.1 林肯

本剧中丹尼尔·戴-刘易斯的演技几近逆天,将林肯的多重形象巧妙融合:

忧郁症患者:本剧中的林肯形象,总体上温文尔雅、谦逊有礼,但是总给人一种阴郁、忧伤的气质。无论是现实中,还是美国人民的印象中,林肯是一个苦命的人。包括但不仅限于:出身于贫寒家门、初恋女友有缘无份,第一夫人是贵族千金但是出了名的尖酸刻薄长得丑,长期没有固定职业、屡战屡败、多次落选、幼子早殇……

段子手:全剧中有好几个精彩片段,林肯在众人一片惊恐、绝望的情况下开始讲故事,幽默风趣,极尽调侃,引得众人忍不住发笑,很快就扭转了现场的气氛。也许得益于林肯早期自学时期,熟读莎士比亚著作的缘故,这也从另外一个角度阐释了,林肯作为领导者的人格魅力。我想大家都会喜欢这样的领导。

政治家:反对派在议会演讲中称林肯为“凯撒、独裁者”。虽然在日常镜头中,导演力求表现林肯谦逊、温情的一面,但是在关键时刻,也把他作为政治家的一面表现得淋漓尽致。

伟大的领导是一种特有的艺术形式,既需要超群的力量,有需要非凡的想象力。

林肯对于施政目标——废除奴隶制,有着坚定的、无可动摇的信念。不但先于群众找到通向未来的道路,还在精英集团都无所适从的时候,敢于坚持自己的见解。

林肯认识到自己的命运所向,而且对此深信不疑,这成了他毕生的动力。

剧中有很多林肯和幕僚争论的场面,其历史背景是林肯内阁组成上的政治包容性。
首席幕僚、国务卿/外交部长苏华德,财政部长蔡斯(剧中未直接出线),入阁以前是林肯的党内竞争对手、死对头,战争部长斯坦顿(民主党)经常当着林肯和众人的面大声咆哮,阁员中有保守派、有激进派、甚至有些原来是反对者。
作为帝国CEO,不仅仅是团结众人,还要做到用人不疑、委以重任、肝胆相照,林肯以自己的谦逊和雅量,缔造了一支史上最强幕僚团队。

3.2 第一悍妇

对于玛丽·托德,她也许是最令美国人反感的第一夫人。
林肯是穷小子出身、自学成才,她则生于“钟鸣鼎食”之家,祖上州长、将军、大企业家一箩筐,从小接受的是是贵族教育;林肯朴素、谦逊、温和,第一夫人则是出了名的傲慢、狂躁、尤其喜好奢华。在某种程度上说,人们对于林肯的敬仰中包含了深深的同情,正如戴尔·卡耐基的评价是:林肯一生最大的不幸不是他的遇刺,而是他和玛丽·托德的婚姻!

但是,斯皮尔伯格似乎想通过本片挑战这一常识。
为了塑造第一夫人的“强悍”形象,导演选择从“家事”入手。林肯“非常喜爱孩子”,夫妻二人对自己的孩子也并不算严厉,他们共育有四个孩子,但是有三个夭折,
罗伯特是唯一活到成年并育有子女的。孩子的死亡对林肯夫妇的影响巨大,玛丽后来因孩子和丈夫的死深受折磨。

在南北战争期间,母亲玛丽·托德·林肯始终不肯让罗伯特加入联邦军,在战时舆论中,成为反对派攻击林肯的把柄,即便如此,玛丽依然不肯做出任何让步,这使得林肯总统甚为难堪。影片中有好几个林肯夫妻为此吵架的镜头,歇斯底里、虐心、虐得一滩糊涂。

一直至战争结束前不久,罗伯特才得以参军。1865年2月11日,罗伯特·林肯以上尉军衔被任命为助理副官,并在战争结束前几周作尤利西斯·格兰特将军的直属幕僚之一,但这个职位却使得罗伯特能实际上战场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与此同时,影片中的玛丽也充分表现出“第一夫人”的气度。她是林肯的“巫师”,第一个读懂了林肯推动第十三条修正案的决心;虽然她自己也觉得难度很大,但是很快就转变态度,进而全力支持林肯的主张;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包括邀请自己非常讨厌的激进派领袖史蒂文斯参加自己的宴会;旁听国会辩论的时候,完全展现出大政治家的敏锐眼光,在最后的投票环节,更是亲自点票……

通过这些镜头上,银幕上一个名副其实的“第一悍妇”活了。

真实的历史上,林肯遇刺之后第一夫人的晚景极为凄凉。
也许是为了弥补这一缺憾,也许是为了表达崇敬,法案通过之后,林肯夫妇有一组异常华美的马车旅行镜头,夫妇二人达成和解,正准备自己的旅行计划呢,蓝天、白云、青草地,春风得意马蹄疾。历史真是残酷。

3.3 精英群像

超过140个历史人物

在当年那些日子是美国人对政府最缺乏信心的时候,这个故事可以显示人如何在民主体制之下完成奇迹,成就美好的事物。—编剧Tony Kushner

在这个历史的重大时刻,在有关宪法修正案的争论之中,有多大140个角色登场,每个人都个性鲜明,每个人都举足轻重。国务卿苏华德(William Henry Seward)、共和党创党人布萊尔(Francis Preston Blair)、众议员斯蒂文斯(Thaddeus Stevens)、格兰特将军,甚至包括林肯的“敌人们”:罗伯特李将军、南方邦联副总统、在国会坚决抵制法案通过、甚至威胁要弹劾总统的反对派议员们,专门搞地下交易的政治掮客,媒体记者团……

黄金配角:侠骨柔肠

伟大的历史都是由群体构建,剧中最耀眼的一个当属众议院议员史蒂文斯(Thaddeus Stevens),饰演者是银幕铁汉李琼斯(Tommy Lee Jones)。
斯蒂文斯是共和党激进派的领袖,来自宾夕法尼亚州、众议院最具分量的一员,林肯的战略盟友。

他是林肯夫人眼中的魔鬼,不仅在政见上经常与林肯相左,还利用执掌众议院预算委员会的权力,对白宫的财务进行调查;他具备政治家的凶狠、老辣,三两句话就让摇摆不定的民主党议员屈服;他审时度势,在关键时刻能够以身殉道,指引自己迷茫的同志;他在众人面前孤独、冷漠,国会演讲中却能进退有据、智慧幽默、气场十足;他不仅在政治场面上唱得了高调,个人生活中也能超越种族、践行平等精神;伟大的胜利时刻,众人自觉起立致敬英雄,他心里惦记的倒是赶紧回家,将法案的文本作为礼物送给家中的黑人妻子。所谓“侠之大者”,不过如此吧。

六、结束

当一出戏闭幕时,观众鱼贯退出剧场,回家去继续他们正常的生活;而当一位领袖的生涯结束、落下帷幕时,观众自己的生活也就起了变化,同时历史的进程也可能会发生深刻的变化。

法案通过、漫长的战争结束,举国享受和平的平静中,林肯的生命嘎然而止。
在众人簇拥的小黑屋,躺在床上的身躯笼罩在一片白光之中,宛如耶稣离世。
在此一刻,他重返天国,已然封神。

Preview

  1. 更新完善《林肯》人物关系简谱、精彩对白剪辑与台词校对
  2. 阅读原著《Team of Rivals: The Political Genius of Lincoln》
  3. 参观林肯纪念堂、参观葛底斯堡、背诵《葛底斯堡演说》

资源

参考文献

欢迎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获取最新动态,读者交流 QQ 群:338272982 。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