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偏见与决策

摘要

  • What is Trap
  • What is Bias
  • What is Behavior
  • Decision Tool & Technology

情绪的动物

没有与环境无关的决策。所有的判断和决策都依赖于我们看待和解释世界的方式。—— Scott·Plous

心理陷阱

心态与我们的思考相关,尤其是我们如何看待和解释世界。

我们通过心态使我们结合新的信息,从经验中吸取教训并且适应形势。我们的心态也可能阻碍我们。人们倾向于感知他们期望感知的;这些期望下意识地告诉我们“寻找什么、什么是重要的,以及如何解释看到的”。尽管我们不能摆脱心态,但是这不意味着我们无条件地接受它们。

清朝乾隆年间曾经发生过一场震惊朝野的“叫魂”风波。起初只是一个坊间流言(游走江湖的妖道淫僧会斩断男人的辫子,盗走他们的灵魂),实际上既无实际伤害又无政治企图,被逐级放大之后却触发了大皇帝的敏感神经,他一口咬定妖术背后存在政治风险,并一手策动了全国性的除妖运动。在皇帝的亲自指挥之下,除妖运动搅动了整个官场,庞大帝国的日常行政,田赋、科举、河工、盐政、肃贪,全部搁置,整个国家机器开动起来为其让路,全力进行对妖术的清剿。可是军机大臣们折腾 3个月后沮丧地发现,只拿到一大堆混淆不清的伪证,没有头绪的琐屑细节,以及许多不明不白毙命的囚犯。

弘历的忧惧亦真亦幻。真实的部分在于,他难以打破官僚体制自我满足、常规裹足的积习。…… 幻影的部分则在于,他对于无法为他所见的势力心存恐惧。妖术当然就是这样的一种势力,但还有来自谋反和汉化的双重威胁。即便像弘历这样一个汉化的满洲君主,也无法将谋反和种族因素区分开来,而当一个案子牵涉到辫子的象征意象时,便足以成为使他疑虑爆发的导火索。—— 《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p280

1768的妖术大恐慌也并非是中国独有的现象,欧洲中世纪晚期曾经出现过的“女巫大审判” —— 借由“猎杀女巫”之名,三个世纪内约有十万人被处死,其中绝大多数是无辜的女性,1950年代初期在美国狂热一时的麦卡锡主义 —— 实际受害人数难以估量,至少数以百计人被囚,约有1到1.2万人失去工作,很多情况下,仅仅是因为被众议院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或其它委员会传唤就足以开除某人。

《女巫之槌》(1484年两位教士撰写,详细列举了很多种识别女巫的方法):

如果被告过着不道德的生活,那么这当然证明她同魔鬼有来往;
而如果她虔诚而举止端庄,那么她显然是在伪装,以便用自己的虔诚来转移人们对她魔鬼来往和晚上参加巫魔会的怀疑。
如果她在审问时显得害怕,那么她显然是有罪的,良心使她露出马脚。
如果她相信自己无罪,保持镇静,那么她无疑是有罪的:因为女巫们惯于恬不知耻地撒谎。
如果她对向她提出的控告辩白,这证明她有罪;
如果她由于对她提出的诬告极端可怕而恐惧绝望、垂头丧气,缄默不语,这已经是她有罪的直接证据。
如果一个不幸的妇女在受刑时因痛苦不堪而骨碌碌地转眼睛,这意味着她正用眼睛来寻找她的魔鬼;
而如果她眼神呆滞、木然不动,这意味着她看见了自己的魔鬼,并正看着他。
如果她发现有力量挺得住酷刑,这意味着魔鬼使她支撑得住,因此必须更严厉地折磨她;

认识偏差

认知偏见(cognitive biases)并不总是坏事,偏见本质上是我们认知发展的捷径,使我们不必进行完整分析就能在日常生活中做出快速决策。它们确实节省了大量的时间,但却可能造成负面影响,导致人们急于根据假设做出错误的判断。

Richard Heuer 在 CIA 工作45年,被称为 “情报之父”。他在《情报分析心理学》(The Psychology of Intelligence Analysis,2010)一书中将认知偏见描述为:为减轻信息处理造成的精神压力而使用简化策略和经验法则作出判断和决定

偏见的类型有很多种,常见的有:

  • 证实性偏见(Confirmation bias)。倾向于寻找或注意那些能够支持我们已经形成的判断或结论的证据。存在偏差时,我们对支持我们理论的的信息给予了更大的权重,当人们积极地相信这个假设时,这种偏差可能更加明显。

  • 锚定效应(Anchoring bias)。过度信赖或过度重视他们听到的第一条信息。消除锚定效应的方法:首先关注需求和实际问题,其次提出假设,最后评估关键假设。

  • 叙事谬误。叙事谬误反映了我们偏好简洁、简单的情节,而不是复杂、不清晰的形势。

  • 期望简化。人们期望将复杂简化,在依赖于一个中心变量的情况下减少一切,使得我们感觉事务是整洁和可以理解的。风险是我们简化的越多,距离事实就越远 —— 我们面对的问题通常具有复杂性。

  • 易得性偏差(Availability bias)。过分强调手边的信息,而不管这些信息是否被分析过,对于以前见过的证据会因为熟悉而过度重视,而那些不熟悉的部分则会收到轻视。Richard Heuer 称这种偏见为 “把生动性当标准(Vividness Criterion)”,即人们认为亲身经历过或极为熟悉的事情要比那些不太熟悉的事情更重要。需要警惕这种偏见,因为这会使我们的经验变得弊大于利。

  • 从众效应(Bandwagon effect)。当多数人同意某一假设时,就会出现随大流的情况。如果群体的一致意见得到证据支持,重要的不是考虑“大家都同意”这个事实,而是应该看到那个证据。信息的一致性可能是因为信息之间是高度相关或冗余的,在这种情况下,多份相关的报告可能还不如一份独立的报告信息量更大。

  • 镜像效应(Mirroring)。如果某个分析人员认为对手的想法和决定与自己相似,就会发生镜像效应,或者说镜像偏差。这会导致分析人员假设对手按照分析人员本身的个人经历去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而这通常与实际情况完全不同。

灵长类社会

常见的心态陷阱和认知偏见其实都有很深的心理学成因,或者换句话说源于长期演化在人类身上遗留的痕迹。生物学家在长期观察、研究中发现,灵长类动物普遍存在很多有意思的社会行为:

  • 1)亲密行为(affiliative behavior)。例如拥抱(embracing)、抱腰(holding lumbar,表示友谊有时又带有轻微的惩罚意味)、跟随(following,某一个体开始行动,另一个体就会紧随其后)、目光交流(communicating with the eyes,引导后者注意某种状况)、游戏(playing)等。
  • 2)作威行为(displaying behavior)。例如用较大的动作如震跳、狂跑、摇树等幅度较大的动作发出巨大响声以示其威风。
  • 3)威胁行为(threatening behavior)。例如瞪眼(staring)、对瞪(staring each other,双向威胁行为)。
  • 4)攻击行为(aggressive behavior)。例如追赶(chasing)、抓打(grasping and hitting)、咬住(biting,攻击行为中强度最大)。
  • 5)屈服行为(submissive behavior)。例如回避(avoiding)、蜷缩(crouching)、退却(retreating)、逃逸(fleeing,收到威胁或攻击时逃跑)。
  • 6)繁殖行为(reproductive behavior)。
  • 7)母性和幼儿行为(maternal and infant behavior)。

说理与论证战胜不了一些词语和套话。它们是和群体一起隆重上市的。只要一听到它们,人人都会肃然起敬,俯首而立。许多人把它们当作自然的力量,甚至是超自然的力量。它们在人们心中唤起宏伟壮丽的幻象,也正是它们含糊不清,使它们有了神秘的力量。它们是藏在圣坛背后的神灵,信众只能诚惶诚恐地来到它们面前。—— 《乌合之众》

按照群体动力学(Group Dynamics)的观点,个人行为受到他人的影响,群体影响个人的决策过程。群体对个人行为的影响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

  • 同侪压力(Peer pressure),指的是同侪施加的的一种影响力,它可以鼓励一个人为了遵守团体社会规范而改变其态度、价值观、行为。或者说因害怕被同伴排挤而放弃自我做出顺应别人的选择,也包括同辈(即与自己年龄、地位、所处环境相似的人)取得的成就所带给自己的心理压力。

  • 团体迷思(Groupthink,亦作集体错觉),指的是团体在决策过程中,由于成员倾向让自己的观点与团体一致,因而令整个团体缺乏不同的思考角度,不能进行客观分析。一些值得争议的观点、有创意的想法或客观的意见不会有人提出,或是在提出之后,遭到其他团体成员的忽视及隔离。部分成员即使并不赞同团体的最终决定,但在团体迷思的影响下也会顺从团体。

一帮人在一起,不会有什么突破性的创见——即便是集市中那些无政府主义者组成的志愿者团体,通常也不能有真正的创见,更不要说公司委员会中那些为生计着想的还活在过去年代的人了。远见源自个人,其周遭社会机器的最好做法,就是响应这些有突破性的远见——滋养、奖赏并严格测试它们,而不是压制它们。—— 《大教堂与集市》

决策工具

因为只有对某领域熟稔的个体,方才有资格作出高风险的决策。—— 《如何作出正确决策》

在英语中,理性(rational)的原义强调事实而非情绪。

牛津英语词典释义(rational): (of behaviour,ideas,etc.)based on reason rather than emotions;(of a person) able to think clearly and make decisions based on reason rather than emotions.

理性分析中通常使用大量“形式方法”(formal methods),例如各类结构化分析方法(Structured Analysis,SA),考虑不同的因素并且探究元素间的不同排列形式所蕴藏的含义。实际处理复杂事物时即使应用理性分析也会面临两大挑战:

首先是 时间压力。在时间压力之下,显然无法搜集到全面的线索。经验丰富的决策者为了适应时间压力,会将注意力集中到关系最为紧密的线索上,同时忽略其他的线索。

其次是 不确定性

  • 1)信息缺失。无法获取信息。信息尚未被接受到,或者即使被接收,但是在需要时无法定位。
  • 2)信息不可靠。信息来源的可靠性较低,或者即使信息本身高度精确,但其来源被知觉为并不可靠。
  • 3)信息模糊或者相互矛盾。解释信息的合理方式不止一种。
  • 4)信息繁复。难以将不同层面的数据加以整合。

长期实践中人们发明了很多决策工具和技术,期望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人类行为模式导致的决策错误:

决策模型

  • 最优化模型(optimization model),侧重于寻找最佳策略。
  • 满意度模型(satisficing model),即选择最先想到的那个可行选项。
  • 可能性模型(contingency model),即所采取的决策策略,会根据决策任务的背景变化而有所差异。

训练直觉

直觉的概念中,包含了 模式匹配、识别典型案例 的能力,这些都是需要通过训练而获得的素质。

在实践中培训项目可以为受训者提供练习和实际决策情景;为培训人员发放艰难决策的故事集,将其作为培训材料;安排受训者去处理更加棘手的案例。

结构化分析法

  • 分类
  • 矩阵
  • 事件映射
  • 事件树
  • 主观概率
  • 加权排序

诊断分析法

  • 欺骗发现
  • 关键假设查证
  • 信息质量核实
  • 征兆
  • 指标
  • 细致深入的研究

“高级”分析法

这些方法通常将多种基本的结构化分析方法和诊断方法相结合。

  • 形成态势理解和结论:集思广益、比较、数学分析、情境分析等。
  • 分析复杂的网络和关联:链接分析、网络分析、社交网络分析等。
  • 模式分析:大事记、模式分析图表、事件透明图等。

改进型头脑风暴(名义群体法,NGT)

名义群体法(NGT)是对传统的头脑风暴的一种有价值的替代。

在传统的头脑风暴中,一个想法展示给一个群体,个人表达他们的想法,然后由一名促进者写下来。传统头脑风暴的问题是:

  • 少数个人可能主导讨论,较安静的人可能不会发表意见。
  • 群体讨论产生的固定想法将导致群体一致性,考虑的宽度不够。

名义群体法的不同之处在于,每名团队成员都在沉默中思考问题,然后写下他们的答案和建议,随后收集、整理和考虑这些答案和建议,并且在群体中展示。群体也可以再次写下新的答案,就更深入的想法进行投票。

竞争性假设分析 ACH

竞争性假设分析(Analysis of Competing Hypotheses,ACH)是 CIA 使用30年以上的研究方法论,ACH 帮助面对巨大量数据和假设条件时,进行有逻辑性的分析,指导研究人员识别争论的焦点,进行富有成效的讨论。

竞争性假设分析法强制分析人员考虑全部可能性,而不是凭直觉挑出来某一假设,再找证据支持这一假设。实施该分析方法分为 8 个步骤:

  • 1)确定需要考虑的可能假设。例如一组不同背景和不同视角的分析人员开展头脑风暴。
  • 2)列出支持或反对各个假设的重要证据。
  • 3)建立ACH矩阵。假设为行,证据为列,逐一评估各个证据对各项假设是支持还是反对。
  • 4)初步分析各个证据的相关性,改进矩阵。
  • 5)初步论证各个假设的可能性。这一步需要注重反驳假设,而不是证明它是正确的。
  • 6)分析结论对于单项证据的依赖程度。
  • 7)评估全部假设的可能性。
  • 8)确认是否需要重新评估分析。

不足:时效性

H1 H2 H3 H4 H5
E1
E2
E3
E4
E5
E6

置信级别

谢尔曼·肯特(Sherman Kent)被很多人称为情报分析之父,他在1964年写了一篇名为“Words of Estimative Probability”的文章,其中描述了各种定性方式来描述分析师对置信级别的判断。

在所有的重要分析中,分析员(或者外部专家)必须就其对所表达判断的信心水平进行全面评估和明确表态。

起初分析员的信心水平很低,但几个月后,他们的信息水平就很高了。决策者非常清楚分析员在这个问题上的观点发生了变化。—— 《不完美风暴》p117

  • 量化那些无法量化的内容
概率 估计词汇 估计词汇 偏差区间
100% 确定 Certainty
93% 几乎确定 Almost certain 上下浮动 6%
75% 可能 Probable 上下浮动 12%
50% 一半可能 Chances about even 上下浮动 10%
30% 大概不是 Probablly not 上下浮动 10%
7% 几乎不可能 Almost certainly not 上下浮动 5%
0% 不可能 Impossibility

判断标准

  • 清晰度。
  • 准确性。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倾向于以自我为中心或以社会为中心的角度思考
  • 精确度。
  • 相关性。
  • 深度。
  • 广度。
  • 逻辑性。
  • 重要性。
  • 公平性。

附录

群体动力学

群体动力学(Group Dynamics / Population Dynamics)亦称“团体动力学”,试图通过对群体现象的动态分析发现其一般规律的理论。最早在文献中使用群体动力学这一术语的,是其创始人勒温。他认为,个体的行为是由个性特征和场(指环境的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

简单的说,群体动力学认为在群体中,只要有别人在场,一个人的思想行为就同他单独一个人时有所不同,会受到其它人的影响。

团体迷思

团体迷思(Groupthink,亦作集体错觉)。一般认为团体迷思这个概念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艾尔芬·詹尼斯首先提出。但William Safire于2004年8月8日《纽约时报杂志》(New York Times Magazine)撰文指出,团体迷思一词实为William H. Whyte于1952年在《财富杂志》中首先提出。

1972年,詹尼斯利用“团体迷思”一词形容团体作出不合理决定的决策过程。
1982年,詹尼斯再探究美国入侵猪猡湾事件、偷袭珍珠港事件、韩战、越战、古巴导弹危机、马歇尔计划的发展、水门事件等美国政府历年外交决策事件,参照各个事件的环境、决策过程、决策结果,归纳出团体迷思的模型。

麦卡锡主义

麦卡锡主义(McCarthyism)是在没有足够证据的情况下指控他人不忠、颠覆、叛国等罪。它也指“使用不公正断言、调查方式,特别是对持异议者和批评者进行打击。有侵略性地质询他人的爱国情操,在缺乏证据的情况下进行指控,使用对他人不忠的攻击来胁迫对方,排斥异己,使用国家安全为理由亵渎人权,以及各种煽动性、蛊惑人心的行为,都称为“麦卡锡主义”。麦卡锡主义也是猎巫、集体发疯和道德恐慌的同义词。

一般认为麦卡锡时代在约瑟夫·麦卡锡本人参与之前就已经开始了。许多因素导致了麦卡锡主义:

  • 第一次红色恐慌(1917–20年)
  • 1945年苏联间谍案(伊格尔·古琴科和伊丽莎白·宾利)
  • 1949年苏联进行核试验,美国支持的国民党政府败退中国大陆
  •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国务院高级官员阿尔杰·希斯因作伪证而定罪(间谍);在英国,克劳斯·福克斯承认自己在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的曼哈顿计划上为苏联做间谍。
  • 1953年罗森堡夫妇被处决(1950年被捕),被控为苏联偷窃核弹机密。
  • 1950年2月9日,美国参议员约瑟夫·麦卡锡在林肯纪念日对西弗吉尼亚共和党妇女俱乐部的演讲。
  • 1949年到1954年间,总计有109项调查由各类”忠诚审查会”或其它国会委员会执行。
  • 1954年12月2日美国参议院以65票对22票通过了对约瑟夫·麦卡锡的谴责,称其“有将参议院陷入耻辱和恶名的趋势。”

扩展阅读

参考文献

欢迎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获取最新动态,读者交流 QQ 群:338272982 。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