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
O’Reilly之所以能够负担起Perl和Apache领导人的薪水,是因为预期他们的工作能够让公司出售更多Perl和Apache相关的书籍,并吸引更多人参加其会议。— 《大教堂与集市》
- 全英文技术学习的必要性
- 如何实践全英文技术学习
- 一、搞一点翻译
- 二、精读原版教材
- 三、电子书必不可少
- 四、一切知识最后都要对应到人
- 五、善用效率工具,持续改进
- 总结:从input到output
引子
2016年9月,上海GOPS大会现场。《Site Reliability Engineering》一书的作者之一、来自Google的Chris Jones在做分享, Chris说一句,他的前同事、中文版译者孙宇聪在一旁翻译一句。演讲人和翻译一句一顿,底下上千人坐着,像极了总理新闻发布会,场面一度尴尬。link 可是话说回来了,要是不翻译,估计现场80%以上的人还真就听不明白在说啥,公开活动毕竟要照顾大多数。
本篇文章接下来将结合挨踢行业的一些情况,严肃地讨论一下技术人员的语言能力问题,希望您读完以后能够有所触动、有所行动、有所裨益。
全英文技术学习的必要性
现实一:中国英文教育的全面失败
一般接受过小学教育的人都可以掌握中文,在日常生活中熟练应用:可以拿起一份报纸或者打开一个八卦网页看得津津有味。而反观我们的英文教育可以说是彻头彻尾的失败——投资巨大(据说很多城市中产阶级报的英语补习班,每学期学费约2.5万元)、旷日持久(完成本科教育也至少10几年吧),却少有人可以随便拿起一份英文报纸或者杂志看的津津有味。
本朝还有一大特色就是所谓的“专业英语”,几乎每个专业都安排了一个“XX专业英语”,列入课程、列入考试、列入职称评定等等。网上搜了一下,目前大概有100多种,实际效果如何呢?我想除了增加教材销售额,对相关从业人员的水平提高不会有什么用。
现实二:中文出版市场的怪象
根据有关调查数据,国民人均阅读图书4.25本(加上电子书就有5.77本了)。下列国家每年人均阅读的数量是:韩国11本、法国20本、日本40本、芬兰47本,以色列64本。这个调查数字不是非常权威,但是可以在出版市场获得验证:虽然我们是一个13亿人的国家,一年出版的图书中接近70%属于服务考试的教材,全国一年中销售过百万册的文艺类畅销书也不到10种,专业技术书籍就只能算非常小众的市场了。相关数据和生活观察都可以发现,很多人在接受完基础教育之后,基本上就不再看书了。
以IT行业为例,一本普通的专业技术书籍,销量和利润大概是多少呢?
保本:销售3000本以上
畅销书:销售几万本以上
大畅销书:销售几十万本以上
超级畅销书:销售一百万本以上
对比文艺类书籍,专业书籍是垂直市场、受众人群少、销量小。大部分(50%以上)的IT书籍,销售量不超过3000本,只能刚刚弥补纸张、印刷、作者、编辑的成本,对出版社来说,毫无利润。
中文作者的报酬
出版社给作者的版税是8%,现在一本书定价大约为50~100元,卖一本书作者到手4~8块,保本销售才到手12000~24000元,北上广稍微资深一点的码农月薪一般都比这个高,有写书的功夫还不都玩去了。翻译译者的报酬就更低了,已经十多年没有变了(耗时数月,斟酌字句:千字60元RMB),所以技术书籍的译者,基本上是在为人民服务、跟做公益差不多。
中文出版市场恶性循环由此形成:需求畸形导致供应畸形,大部分人都去搞门槛低、利润高的考试教辅市场,其它作/译者能获得的报酬过低,报酬低又消灭高水平人士进入的热情,进一步限制了出版作品的质量,更没法吸引读者。
现状三:中文对学术的贡献度低
如果前面两个问题还可以通过 国民教育改革 、知识产权制度建设 以及国内相关产业的技术提升而逐步改善,那么国人原创能力和动力不足的现实问题更加突出:互联网上有英语使用者9.5亿,中文网民7.6亿紧随其后,这个数量远远超过排名第三、只有2.9亿使用者的西班牙语网民。但是互联网的资讯数量,英语信息占到51.7%,紧随其后的俄语和日语信息,分别是6.5%和5.6%。中文排名一下子落到了第九位,只占整个互联网信息总量的2%,甚至还逊于2.5%的葡萄牙语、2.4%的意大利语。
上述数据显示:使用中文的人更喜欢浏览网络上的资讯,但对创作新的内容并不感兴趣。这一点亦可以在微信朋友圈上得到印证:大多数人习于转发,习惯于转述流行的热帖,而有一定创作能力或者说表达自己观点的人,可以说是凤毛麟角。
如何实践全英文技术学习
了解上述三个现状,就可以发现这些问题都不是依靠几个宏伟命题、高喊几句口号可以在短期内根本改善的。那么作为一名有追求的工程师,该如何突破这些瓶颈,提高自己的长远竞争力呢?———— 全英文技术学习训练。接下来将我最近一段时间的训练总结如下,供各位读者交流、批判。
一、搞一点翻译
关于全英文技术学习的思路,我是从业余翻译活动中获得的灵感。最早翻译的内容也不是技术方面,而是经济学人上面的文章:跟技术沾点边,又比较有趣的小短文。这样的文章,对于它的背景会比较熟悉,又不至于耗费太多精力,例如:
体会到翻译的乐趣之后,我才开始寻找一些本专业的英文资料,翻译之后发在社区,取得了不错的反馈,例如:
翻译的过程其实就是对原文知识的再强化、再巩固的过程,译的过程中任何混淆不清的地方都需要反复揣摩、查阅第三方资料求证,直到译完之后就会发现,对比刚开始粗粗阅览的时候已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但是 搞一点翻译最重要的心得就是:翻译根本靠不住!
我首先承认:由于水平有限,之前以及往后发布的翻译作品肯定会有错误、疏漏,或者不得已“模糊”处理的地方。有些东西实在很难找到合适的中文表达方式,或者说译者对于原文也会有不明白、理解错误的地方,自己尚且如此,何况其他译者乎? 现实中很多人完全依赖翻译资料学习技术,这种侥幸心理实在过于乐观。
另外,据我所知国内有些技术Leader,都有 带领团队翻译书籍 的习惯。翻译是最适合团队合作的游戏之一,既能提高大家的学习能力、表达能力,又能训练团队密切协作,这是多Cool的事啊!以后有机会专门写篇讨论下。
二、精读原版教材
对于计算机专业,或者对于经济、金融、卫生、法律、管理等专业来说也一样,本来中文语境下就没有这类专业,纯属舶来品,用英文去学习和理解反而更加简单。在大量的英文资料中,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几类:
- 专业领域术语。最省事最高效的方法就是上维基百科把每个词都查一遍。
- HandBook。
- 经典教材
- 经典论文。广义上还包括各种RFC文件
- 发明者的论述&培训讲义
- 应用者的讨论与实践总结
- 实践应用。实践出真知,读完以上所有资料之后顶多算得到一些认识,要升华为自己掌握的知识,必须通过实践综合运用。
从经典的入门专业教材一本本开始读起,找自己专业教材对应的英文原版或者参考书刊的对应原版。
当时班上一哥们问我如何能过英语六级考试,我就建议他改看计算机类的原版教材,别再看中文教材了,这样本专业和英语两不误。结果后来他果然轻松过了六级,貌似考得比我还高呢。后来他逢人就夸我的法子好,哈哈! ——— 章亦春 @agentzh
但是这招并不一定每个人都能接受,初试者开始可能很不适应,因为中英文教材的编写思路不太一样,例如知乎上有一个话题:为什么觉得英文原版教材很啰嗦? 我们习惯的中文教材比较简明,上来肯定是先告诉你概念,接着进行解释阐述。英文教材的习惯则是“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提出结论——引入话题”的次序,属于“由点到面”的思路。关于这个问题,我更喜欢引用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系列书中的《出版者的话》:
文艺复兴以降,源远流长的科学精神和逐步形成的学术规范,使西方国家在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取得了垄断性的优势,也正是这样的传统,使美国在信息技术发展的六十年间名家辈出、独领风骚。在商业化的进程中,美国的产业界和教育界越来越紧密地结合,计算机学科中的许多泰山北斗同时身处科研和教学的最前线,由此产生的经典科学著作,不仅擘划了研究的范畴,还揭示了学术的源变,既遵循学术规范,又自有学者个性,其价值并不会因年月的流逝而减退。
其要者无非有二:一者领先优势显著、独步天下,二者大佬辈出、产业和学术高度融合。具体案例就是,很多技术发明或者开源软件项目都是以学术论文的形式进入公众视野的。例如Hadoop项目的《MapReduce:Simplified Data Processing on Large Clusters》、《The Google File System》,Ganglia项目的《 The ganglia distributed monitoring system: design, implementation, and experience》。论文的可读性很强,能看到发明者设计初衷、实现原理甚至测试数据等。
三、电子书必不可少
一本书从开始写作到最终出版,要经过很多环节。忽略掉写作过程,从交稿到出版会经历很多次审核和校对,可能会历时4-8个月,着这个过程中,很多东西都可能发生了变化。如果原版为英文版,等到翻译成中文再出版,书中的很大一部分内容可能已经过时。这种现状随着技术的更新速度和频率还会再加剧。
作为一种知识载体,电子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且个人更加倾向于推荐在线版的电子书,例如GitBook。对作者而言,它没有任何的审核流程,没有出版门槛,也没有排版的时间消耗,只需要关注内容即可。于读者而言,它可以提供持续更新,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读者的风险(快递费,等待时间等),也提供了读者和作者直接沟通的平台渠道。
四、一切知识最后都要对应到人
世界上少数专家的强大输出,贡献了绝大多数的优质学习资源。
例如,我对系统性能优化方面受益最多的来自于 Brendan Gregg,他维护的个人博客发布了大量的原创内容,出版了包括《性能之巅》在内的一大批书籍,囊括了性能问题领域的技术、工具、方法论等方方面面,并且持续保持着活跃的更新频率。又如kanban这一方法论,我很多年前就已经知道,但是一直不甚了了、未能实践,但是看过 Marcus Hammarberg 的视频《Kanban in Action》之后,一下子就有触类旁通的感觉,很快就能娴熟应用。
五、善用效率工具,持续改进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上面提到的所有设想都需要行动才能转化为结果,这会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既需要足够的耐心也需要一些工具和方法论的辅助:个人推荐GTD(Getting Things Done),它是一种行为管理的方法,其主要原则在于一个人需要通过记录的方式把头脑中的各种任务移出来。通过这样的方式,头脑可以不用塞满各种需要完成的事情,而集中精力在正在完成的事情。
“把所有事情都从你的脑袋里弄出来。在事情出现,而不是在事情爆发的时候,就做好相关行动的一系列决定。以合适的类别组织好你的项目的各种提醒以及下一步的行动。保持你的系统更新和完整,充分地检查,使你在任何时候都能信任你的对于你正在做(或者不做)的事情直觉的选择。”
一般过程:“搜集-处理-整理-行动-检查”。举例:将Twitter上发现的感兴趣内容发送到OmniFocus收件箱,整理分类并 设置一个要求完成时间 (最关键的要素,没有完成时间的计划都是耍流氓),定期检查待办事项完成情况,再开启下一轮调整优化。
总结:从input到output
you can’t connect the dots looking forward; you can only connect them looking backwards.
—— Steve Jobs
回到本文开头,关于国内开技术大会还需要现场翻译,我相信未来总有一天会通过技术进步来解决这个问题。面对技术的不断更新换代,持续学习能力才是增强竞争力的不二法门。获得知识的途径早已不限于各种专业技术书籍、同行经验交流,社区分享,博客,公众号,推特,电子书和在线视频等新载体层出不穷,突破语言瓶颈的要义在于提高交流学习的视野、借用天下资源为我所用,最终目的还是服务我们的实践活动。当我们的实践达到相当的深度和广度,自然可以通过早已建立的、世界范围的联系发挥影响力。
参考文献
- 美军方推出“战略要地语言”教育计划 包括汉语 | 2006年01月16日
- 施一公:如何提高自己的专业英文文献阅读能力丨医麦精品汇 | 2018-03-12 施一公 医麦客
- 魏祢:不懂英语,造就了13亿人的信息孤岛
- 邱俊涛:技术人员如何写一本书
- 恶魔奶爸Sam:如何才能熟练阅读各类英文报刊
- 恶魔奶爸Sam:怎么解决专业英语的问题?
- Joey Chen:我为什么鼓励工程师写Blog
- 搜狐新闻:中产教育鄙视链-绝不让娃和没英文名的孩子同读
- 热爱阅读的芬兰人
- 裁判文书网:北京中青文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与北京百度网讯科技有限公司侵害作品信息网络传播权纠纷申请再审民事裁定书
- 如何正确选择合适自己的英文学习方法和材料?原创 2016-06-07 恶魔奶爸
- 推荐两本语法练习册(选做)| 原创 2016-07-13 恶魔奶爸Sam
- 英语口语水平影响阅读英文资讯或者文学作品吗?| 原创 2016-09-18 恶魔奶爸Sam
- 恶魔奶爸Sam@英文词典知多少
- 学好英语的核心是写作|BetterRead | 2016-07-25 金雯 BetterRe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