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李自成

摘要

  • 小说《李自成》

一、小说《李自成》

作者

姚雪垠(yin 第二声),原名姚冠三,1910年10月10日出生于河南省南阳市邓州市一个破落地主家庭。(1910年10月10日~1999年4月29日)

社会评价

从崇祯11年写起,全面地反映明末李自成起义由困厄转到兴盛,复由胜利走向失败这一历史悲剧的发展过程。第 1卷出版于1963年,第2卷出版于1976年,第3卷出版于1981年,最后两卷也已有若干单元(如《崇祯之死》、《李自成之死》)陆续发表。人物从帝王、后妃、百官到义军将领、战士、各类市民、穷苦百姓,乃至清方首领与文臣武将,地域从西北高原、中州重镇、北京城内到僻远山村、关外城池,场面从战地厮杀、牢狱交锋、密室定计、边寨平叛到宫廷宴饮、相府风光、京城灯市、军中婚礼,笔墨无不触及。 是一部规模宏大的悲剧性史诗。(引自百度百科)

个人体会

第一次通读,通过kindle软件断断续续看了一个月时间(201604~201605,福州)。

史诗性
上自庙堂,下至小民,无论是塞外形势,还是帝都市井,可以说把握得非常到位。我想这应该首先得益于作者丰富的人生经历,即身处于一个动荡不安的近现代中国,几乎就是明末清初的翻版。其对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洞察力,非一般书匠可以达到。

人性
江山美人,千古风流。
李自成占领北京的短暂时间里,大篇幅涉及“罗虎-费珍娥”的悲剧故事。李自成于罗虎,舐犊情深;于宫人,也能礼敬;于费宫娥,也算慷慨爱护。就私德而言,李不可谓不自制、不可谓不真、不可谓不富有人情味。可就是这样一个像珍惜自己的羽毛一样珍惜自己私德的好人,却极度缺乏领袖需要的大多数公德:首鼠两端、猜忌股肱、贪婪残暴、不舍得分享权力,即使占有半壁江山,却仍是个小吏心态。比之汉高祖、明太祖差了不是一两个段位。这也注定了大顺政权的悲剧,汉民族于变革之际,也只能勉强推出这样的领袖,真是千古大悲!

庙算
小说中军师宋献策的一段对白,深以为然,后来者不得不思之:

“十日之后,安知粮船不移到别处?
再如,倘若吴三桂幕中有人,事先向九门口增强守备,凭借天险截杀我方奇兵,我方就不能越出长城一步。还有种种变化,非可预料。
臣以为用兵重在全盘谋划,知彼知己,不在某一妙计。全盘谋划就是古人所说的“庙算”。陛下天纵英明,熟读兵法,且有十余年统兵打仗阅历,在智谋上胜臣百倍。然悬军远征之事,却未见其可。”
“吴三桂借他的一封家书,向孤挑战,倘不讨伐,必成大祸。捷轩已传令三军出征,军令如山。倘若临时变计,必会动摇军心,惹吴三桂对我轻视。”
“望陛下从大处着眼,对吴三桂示以宽宏大量,以全力对付满洲,方不误‘庙算’决策!”
“‘庙算’已经定了,东征之计不能更改,你不用说下去了!”

班子
满清政权收集关内的情报工作制度:

在北京城内和近郊经常潜伏着各种细作,一有重要消息便送到满洲境内,再用专门备用的驿马一站一站地送到盛京。凡是紧急探报,到了兵部的主管部门,都得赶快炒出数份,分送睿亲王、郑亲王、兵部尚书、内三院大学士,所以凡是特别重大的军情消息,主要执政的王、公、大臣们很快就会知道。

成大事,非一人一智可为,必须有精干的班子,辅之以健全的支撑系统。

《李自成》

欢迎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获取最新动态,读者交流 QQ 群:338272982 。

推荐文章